一境四心

2015112300:00





 




 





  「一境四心」(一水四見)
是唯識學中一個相當有名的例子,
它以器世間的水為例,
說明不同種類的有情眾生,對同一種色法,
會產生本質上不同的生理及心理反應。

這正是基於眾生善惡業力的不同,
當業成熟之時,感召各自的異熟果報,
於是反應出器世間不同的狀態。

因此,就每一個體生命而言,
器世間為阿賴耶識所緣,
也是由阿賴耶識所轉變而成的啊!
 
同樣一條河流,
在六道眾生和佛菩薩的眼裏是不一樣的。

樣是水,在天人眼裡,
會覺得有如晶瑩剔透的琉璃,微妙光潔。

人所見的就是清澈的流水,
是我們所熟悉的,可以解渴、洗滌的水。

而對魚蝦等水族而言,
水是牠的家,是牠所居住的地方,
遊走的道路,也是牠的空氣。

如果是餓鬼所看到的水,
就成了臭穢可怕的膿血痰涎,
甚至如火燄般會燒傷餓鬼的身體,
完全沒有滋潤、解渴的功效。
 
那麼,水的本質究竟是同一種,還是四種?
 
  器世間的色法,在每個個體生命中的定位,
源自天生的果報,並不是後天轉個念頭,
或身體動個小手術,就可以輕易改變的。
 
  看來似乎同樣是「水」,
其實會因為各個眾生的業報不同,
而有不同的作用。

這種差別來自眾生的業報和心識的不同,
境因業而有,又因心而轉。
 
  由於過去種下的業因(種子)不同,
阿賴耶識所轉變的境,
包括個人內在身心的「正報」
以及身體依之而住的外在「依報」世界

器世間,自然而然的也就有所不同了。
 
  因此,唯識則主張「外境無、內識有」,
外境並沒有第一義的存在性,
因為它們的存在都根源於阿賴耶識,
一切事相皆唯識所現。

這就是「唯識無境」的道理。
 
摘自:唯識學專題——《唯識三十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