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修與執事、生活的關係

2016012900:00





 

 





 

 
 
 
禪修與執事、生活的關係
 
    在南傳佛教國家,道場大部分的工作由淨人(居士)負責,
僧眾本務是修行、教學指導。
帕奧禪林也是如此,比丘輪流掃落葉,
尼眾則輪流至廚房幫忙撿菜;其他的事大多由居士做。
他們比較主張僧眾放下俗務,專心禪修一段時間,
有些成就再弘化度眾。
尤其在初修止禪時,要少事、少業、少方便,才容易上禪。
北傳佛教比較強調在執事中培福、消業、增長福德智慧資糧。
這兩者並不衝突,可依個人的因緣條件,
調整修道過程中內修、
外弘的比重。
 
    止觀的薰修不只是在禪堂蒲團上,也在平常的執作、生活中。
全心專注的做好當下的事,對每個細節都能清楚掌握;走路、喝水等動作都能清楚觀照,這即是禪修的功夫。
所以,行、住、坐、臥,語、默、動、靜皆是禪,
只看您會不會用心而已。
情緒來時,回到呼吸,回到感受,覺照自己身心的真實情況。
只要有覺照,生氣、沮喪、憂慮等情緒生起時,
就能看到它們,並且微笑地看著它們的消失。情緒像盜賊,
當主人不注意時,就偷溜入屋內,如果我們有覺照,
就如在屋內設置警衛,宵小也就無法得逞了。
 
    若禪修能用上功,培養專注、覺照力,再把它擴大在生活中,
在一切行、住、坐、臥中專心做每件事,當下以平等、
覺知心,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?有什麼感覺,
用平穩心看待一切因緣;如此,或許理上未悟,
卻已練就了不為八風所動,善觀因緣的定力與覺照力了。
 
    若修習止觀至相當的程度,情緒生起時,回到呼吸,
由安般念入禪,以智慧之光照見名色法,慧觀名色法無常、
苦、無我,緣起緣滅,無有實體性,情緒自然也無法駐足。
任憑天上雲卷雲舒,我只給個倒影,
不起一絲漣漪,心中永遠是淨水一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