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修習不執著

2015111900:00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 

 

如何修習不執著?
 
如果有人問起:
「如何才能修習佛教的精髓──不執著?」
我們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話,
不必以自己的觀點回答。

佛陀曾簡潔又完整地解釋如何修習:
眼睛看到可見的對象時,
只是看;耳朵聽到聲音時,
只是聽;鼻子聞到氣味時,
只是聞;舌頭嚐到味道時,
只是嚐;身體有所接觸時,
只是觸;當心中生起念頭,
例如某些不好的想法時,
只是清楚知道它。
 
我為不曾聽過的人再說一遍:看只是看,聽只是聽,聞只是聞,嚐只是嚐,觸只是觸,起念只是覺察,這表示不要造作出「自我」。佛陀教導我們:如果這樣修習,「自我」就不會存在,當「自我」不存在,苦也就止息了。
 
「看只是看」這句話需要解釋:
當所看的對象和眼睛接觸時,
只要認清對象,
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就好了,
千萬別讓喜歡和討厭的念頭趁虛而入。

如果你生起喜歡的念頭,
就會想擁有它;如果生起討厭的念頭,
就會厭棄它。

如此一來,我們自己就成為那
「喜歡的人」和「討厭的人」,
這就是所謂的「自我」,
走向「自我」就是走向痛苦和錯誤。

所以當看到某個東西時,
保持了了分明,
別讓內心的煩惱迫使你去執著,
培養足夠的智慧以了知什麼動作是正確、
適當的,如果沒有必要做任何動作,
就別理會看到的東西。

如果想從看到的東西獲得某種成就,
就得完全應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,
不讓「自我」產生,使用這種方法,
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,
而且心中沒有苦惱。
 
這是一個最好又簡潔的修行原則:
看只是看,聽只是聽,嚐只是嚐,
嗅只是嗅,觸只是觸,起念只是覺察。

讓一切只停留在這個層次,
當下就能產生智慧,
可以正確又恰當地處理一切,
不會產生愛、恨的「自我」。

如果隨著喜歡或討厭的欲望去做,
「自我」就會生起,讓心不能自主,
也就無法具足智慧了。
以上是佛陀為某比丘所作的開示。
 
接下來,可能有人會問:
「為什麼我們討論最易證果的修行方法時,沒有提及戒、定、慧、行善、
布施等呢?」
實際上,這些都是輔行,
而不是佛法的核心。

行善、布施、持戒、修定和修慧,
終究都是為了使我們成為「如如不動」的人,而修習看只是看、聽只是聽等等,
就足以使我們成為「如如不動」的人
當接觸任何外境時,都不會產生
「自我」,能保持平常心,而不被境轉。
 
行善和布施是為了拔除「自我」,
持戒和修定是為了調御「自我」,
修慧則為破除「自我」。

在此我不想多談,
而只討論每天最迫切的事情──眼睛要看、
耳朵要聽、鼻子要聞……等等,

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,
修行圓滿了,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。

 







 

 

佛教音樂-文殊菩薩心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