溝通

2016050200:00

 

 

 
 


 




溝通,是說對方能聽懂的話 水流遇到石頭時會繞著走,石頭遇到石頭會碰撞。
其實我們想改變他人的時候,自己也很固執。

無傷大雅的事,不妨多隨順、包容,
先讓自己柔軟下來。
一般人往往容易因為一兩件小事而對一個人產生成見,心裡慢慢堆積起了不滿、隔閡,久而久之雙方之間就形成了不可打破的堅冰,無法溝通,自己也會煩惱不堪。

其實很多時候,只要一個微笑、一份體諒、一點寬容,就能解決問題。
從自己做起。先盡力去做,一方面突破自己的執著,另一方面是認真對待他人的要求。

實在做不成,雙方也有溝通的基礎和彼此的信任,否則只會把事情推向僵局。

面對意見不一致的人,我們要先有接納對方的態度和心量,對方也才能接納我們。 修行不就是要訓練內心「放下」的力量嗎?最終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挽留的呢?事項上,好好溝通、妥善解決;對這顆心,要借這個機會思維無常,體會修行真意。 溝通,是為了瞭解對方的想法,而不是用自己的意見去說服對方。

瞭解的過程,就是要放下我執、換位思考,多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,避免各執一詞,互不相讓的所謂「溝通」。

通常產生意見分歧的原因,一是有利益衝突,一是觀察的角度不同,好比身處迷宮之中,都被自己眼前的景象矇蔽了。

有效的溝通能夠幫助我們超越狹隘的視野,猶如鳥瞰,容易找到最佳出路。

一件事情不能僅從自己的角度來看,帶著自己的情緒來看,那就沒辦法溝通了。

對外在的境界不要存對抗的心,對抗就會有壓力,其實可能都是很小的事。
有錯就改,該做什麼就做什麼,心裡簡簡單單,不要附加很多東西上去。

溝通可以有善巧,但有一點是不能變的:調伏自己內心的煩惱。否則對方不造惡業了,自己造一大堆惡業,也是一種傷害。
如果你的意圖是想「說服」對方,那就是「極難」的;如果你做好準備去「傾聽」對方,才是真正的「溝通」。

不要整天想著去改變別人,先調伏自己的煩惱。自未調伏,欲調伏他,無有是處。 事情上不清楚的地方,應當在合適的時機說清楚;但人內心的誤解和懷疑,是解釋不清的,自己內心也無需為此糾結。

修行人「是非以不辯為解脫」,是指自己內心的自在坦蕩、不罣礙、無起伏,而不是表面沉默、造成溝通不暢。只有內心不受情緒打擾,才是真正的良好溝通,否則都是發洩情緒。

事情不成功,要去找原因是什麼:是出發點的問題,還是方式方法的問題,還是與人溝通的問題?是個性的問題,還是共性的問題?等等。然後再針對問題去改善。不能囫圇吞棗般的用一
個模糊的「失敗」的感受來作為結論,然後無端消極。 不願意溝通,還是在保護自己,不想改變自己。

受人排擠,在外境上縱然會有一些障礙,但實際上影響殊微,真正的障礙是內心的排斥和隔閡:不願意去溝通合作,甚至一看到對方就想躲避。 修行人要推倒的就是自己內心這堵牆,如果自己內心的障礙拿掉了,那外在就不成問題。別人對我冰冷,我可以先對他微笑。

心寬廣,才能積深厚福德。 害怕溝通,就是因為害怕被拒絕和拒絕別人;而害怕拒絕別人的根源是怕得罪人,怕別人因此對自己不滿,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問題:害怕自己被否定、被傷害,無論是激烈的爭論還是隱含的不滿,無論是尖銳的批評還是冰冷的沉默。
修學佛法,就是要幫助我們放下這個對「我」的執著。

溝通,是說對方能聽懂的話,而不是說自己想說的話。 溝通,是說對方能聽懂的話,而不是說自己想說的話。 溝通,是說對方能聽懂的話,而不是說自己想說的話。
習慣於獨處的人,缺乏了與他人互動的「練習」,故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顯得笨拙、隔閡,往往傷害到他人而自己卻一無所知。獨處時容易沉浸在想像中,當發現幻想與現實有差距,就產生了害怕、退縮、迷茫等心情。要打開心門,走出房門,多與人溝通,去學習如何待人著想,關心他人。 不要用自己的妄想去增益、放大原本小小的問題。

心胸廣闊一點,多想想宗旨目標,就沒什麼過不去的。 不要用對立的心去看待、處理問題,可以好好與對方溝通。我們理解別人,才能換得他人的理解。就如你認為自己的觀念正確一樣,對方也是同樣如此。看清了這一點,溝通之時應懷平等心、同情心,而不是排斥心、對立心、高下心。雙方有不同的意見而在一起溝通時,應在異中求同,把握住「大家都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」這個相同的目標,避免被情緒干擾。 與父母產生分歧時,不必著急下結論,也不要對立看問題,要懂得:父母最終的心願也是希望兒女幸福。牢記這個大前提,表面上的一些不同是小問題,要和顏悅色地溝通,耐心、柔軟,慢慢都能解決。 孩子到青春期的叛逆,並非簡單的階段性狀況或一時一事,而是從小到大積累的結果。想要幫助他,需要父母深刻反省自身的行為,改善自己的情緒,學會智慧的溝通。

整個團隊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,要營造坦誠溝通的風氣,多給中層、基層表達意見的機會,多幫助大家正確理解團隊的決策。團隊成員之間要多溝通,彼此心平氣和地聽聽對方思考的角度和問題,互相理解、信任,一起想出最合適的辦法,不要執此廢彼。

團隊中的力量要相加,而不是相減。 靜下來,慢慢想,慢慢說,仔細聽。溝通並不是為了體現自己的能力,也不是為了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對方,而是為了增進相互瞭解、共同解決問題,不要把自己的面子放到第一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