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永遠錯在自己

2015090300:00
 








 

 遇到是非,為什麼永遠是錯在自己? 

修行人應該具備的一個正見:凡遇到任何是非,
永遠是自己錯。這一點,其實很多人並不能真正接受、理解,當然更難做到。


要改變的是別人,要改變的是外面的世界,
要改變的是你面對的世界。
那麼,這種生活態度,會充滿責備、
充滿抱怨、充滿鬥爭、充滿爭論。
佛教裡面講爭,喜歡用另外一個字,左邊一個言字旁,右邊一個鬥爭的爭——諍。

這個諍的意思,實際上就是你的心落在了是非、
有無、來去、對錯、你我……等等之中,
落在了二元對立之中。
一旦你落在了二元對立之中,你的心就不寂靜,
心裡邊不寂靜,就是內心的「諍」。
興許你不講話,你不跟別人用口舌去辯論,
但是內心是有諍的。

《金剛經》裡面的「無諍三昧」,
佛陀說須菩提證得了無諍三昧。
須菩提是解空第一,所以無諍三昧就是真正解空的人,他的內心安住在寂靜之中。

在這個寂靜中,沒有二元對立。
那麼,要修行無諍三昧,要進入這個境界,
從哪裡下手,怎麼修呢?
其實,我現在講的這個,就是一個修行無諍三昧的口訣。要你超越二元對立,這很抽象,很多人還不理解呢,話本身就有點文氣,有點學術味道。

但是讓你學會面對一切問題,堅持一個正見:
永遠是自己錯。
讓你這樣去做,這就清楚了,
就有可操作性。

你可能說,不是說要超越二元對立嗎?
怎麼還有對和錯呢?
你現在很難做到沒有對錯,
所謂超越二元對立也不是絕對沒有對錯。

現在你先認定,任何問題之前,永遠是我們自己錯。外境沒有錯,外境永遠是對的,
心錯了,我們自己錯了。

說我們自己錯呢,以佛學來理解,也有好多種理解。
有一種說法,這是以前造的業,現在受報。

這叫深信因果。
深信因果,讓你能夠坦然接受降臨到你身上的不公,降臨到你身上的痛苦,作還債想。
你想,我現在在還債,可能你欠了別人一百萬,
你現在只是還他十塊,還了十塊債也少了呀,
再還十塊又減少了,總有一天會還完的,
還完就是解脫。
作正面的觀察,你就能夠有勇氣,去接受和面對那種處境。這是永遠是自己錯的第一種觀察。

第二種觀察,為什麼我們會感召這樣的外境呢?
前面講的因果,稍微抽象了點。
再具體一點講,為什麼我們會感召這樣的外境,
乃是因為我們有召感外境的內心世界。
會有什麼樣的外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,與你的內心世界是息息相關的,此有故彼有。
這個內心世界包括了你的語言、行為的習慣;
包括了你的性格;包括了你的心理活動;包括了你的各種喜好;包括了你待人做事的方式。
所以,此有故彼有。
這個此有,就是我們的內心世界、主觀的方面。
彼有,就是我們面臨的境界。
是先有此,後有彼。
不是先有彼後有此。
但彼此有時候同時出現。


修行時間長的人,對於我們的心和外境之間的感應關係,會有很多體會。
我們的心跟外面的境界,會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應呢?有時候你會體驗到,你怕什麼,然後就會遇到什麼,你擔心什麼,然後就會遇到什麼。
這種感應很有意思。這種感應關係很複雜,有很多種模式,這是其中的模式。
簡單地講,你的內心在意什麼,你就會感召什麼。
這在意,包括愛,恨,想要,想排斥,擔心,討厭……等等。


不管面對什麼外境,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,這恰恰是一個非常樂觀、非常積極、非常可行的人生觀。
比較前面所講的——總是在客觀環境裡去找原因,
這顯然是更加積極,而不是消極;更加主動而不是被動;更加有希望而不是無奈。為什麼說有希望呢?
你開始改變自己的時候,
你會發現你生活的世界改變了

以佛教的三世因果來觀察,基本上我們的世界,
就是我們自己造成的,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。
這種思維方式,是修行人應當具備的。

要用這種思維方式去觀察自己,觀察自己的生活,
改善自己。一個學佛的人,只有從這裡下手,
才能體驗到佛法的真理在自己身上的顯現。

你一點點地做,你會發現,遇到的人也變了,
遇到的事也變了,總而言之,
你命運的路線在改變。
其實,這就是佛法最重要的真理——唯識無境。
沒有一個什麼客觀存在的境,都是你心識的變現。


在《金剛經》裡釋迦牟尼佛講,他過去世做忍辱仙人的時候,被歌利王節節肢解,全無嗔心,他達到了無諍三昧,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羅蜜。波羅蜜就是圓滿,忍辱的圓滿就是如如不動,心境如如。

這種境界很崇高,這麼崇高的境界,
也可以從前面我說的
永遠是自己錯從這裡下手去修因為我們每天在生活中,在家人不用說,即使出家人在寺院裡面仍然有是非,仍然可能跟同寮的人有矛盾,
仍然每天去分別眼前的各種境界,
如果從這裡開始修行,
我相信能夠契入超越二元對立的無諍三昧。
這才是我們修行的方向。

我們如果落在辯論中,落在非要搞清楚究竟誰對誰錯,非要跟他鬧個明白——你落在這裡面,
你就落在世間法裡面。
落在世間法裡面,就沒完沒了,就苦海無邊!